投稿
首页 > 畜类 > 养猪 > 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策略

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策略

农信网 2017-11-30 03:58:17 养猪 128

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策略

猪流行性腹泻防治策略

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epidemicdiarrhea,PED)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1971年发生于在英格兰地区的架子猪和育肥猪群中,为区别猪传染性胃肠炎(Transmissiblegastroenteritisofswine,TGE),Avon称之为“流行性腹泻”(Ⅰ型)。1976年Wood报道了在英国各年龄段的猪群(包括乳猪)中暴发了类似TGE的急性腹泻,被称为“流行性腹泻Ⅱ型”,其与Ⅰ型腹泻的区别在于暴发时可侵害哺乳仔猪。1978年Chasey和Cartwright在Wood送检的病料中检出一种冠状病毒样颗粒与Ⅱ型腹泻暴发有关。1978年Pensaert和DeBouck从四个猪场病料检测到的原发性致病因子是冠状病毒样颗粒,并肯定地排除了TEGV病毒感染的可能,这种病毒被他们称为猪“类冠状病毒因子”(coronavirus-likeagent,CVLA),将分离的毒株命名为CV777(比利时株)。从而证实1978年流行于比利时和英国的流行性腹泻由PEDV引起。因Ⅰ型和Ⅱ型腹泻均由冠状病毒引起的,故统称为“猪流行性腹泻”(PED)。1980年,西德Hess等报道了相似的猪下痢病例,并与Witte等合作,于1981年指出西德的猪下痢与比利时、英国的PED一致,从而最终证实PEDV导致了PED的发生。几乎与此同时,在加拿大、匈牙利、日本都相继报道了这种疾病。然而,目前关于Ⅰ型和Ⅱ型腹泻暴发的临床差异的基础仍然未知。

PED在亚洲已成了地方性疾病,这种严重的病情并非由于病毒发生了变异,而可能与受害猪群缺乏免疫力有关。

1973年,在我国上海首先发生了猪群类TEG的急性腹泻,最终于1983年证实该病的病原是PEDV。1984年,宣华等PEDVJ株(吉毒株)及其它地方分离的H株、CH株(川毒株)培养于猪胎肠单层细胞,并经荧光抗体染色试验和中和试验,进一步证实我国猪群中确实存在PED。近年来,该病的流行范围不断扩大,哺乳仔猪发病后死亡率,已成为众多猪场必须面对的养猪业重要传染病之一。

PEDV、TEGV、PROV(轮状病毒)做为我国养猪业主要病毒性腹泻病原,检出率分别为46%、15%、8%,而受3种病毒混合感染的病例占31%可以看出PED在国内猪病毒性腹泻中的主导地位。

2011年后,以哺乳仔猪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仔猪腹泻症候群,已成为某些猪场出栏率及生猪价格持续高位的原因之一。国内学者对这种现象众说纷纭,多涉及到“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Epidemicdiarrhea,PED)。在此,笔者就多年来对“猪流行性腹泻”防治的体会总结如下:

1流行病学特点

1.1传染源

病猪、隐性带毒猪。

1.2传播途径

PEDV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肌肉接种途径感染猪体,消化道传播(经粪-口)是PED主要但并不是唯一的传播途径,王新平等发现PEDV还可在呼吸道内复制,经呼吸道分泌物向外排毒后感染易感猪群;在临床常见的传播途径是粪便传播。

1.3易感染动物

易感动物是无特异性免疫力、特异性免疫力低下的猪群。新生哺乳仔猪感染后死亡率可高达90%~100%。在免疫过疫苗的猪群,也有可能因免疫注射、其它疫苗干扰、疫苗质量、疫苗种类、猪只机体免疫应答等因素导致免疫后保护力低下。

1.4发病的季节性

该病多在寒冷季节发生。天津地区该病的流行期在10月到次年5月份,但在有的猪场炎热季节仍会持续、零星发生。

1.5在特定猪群中流行时间延长、有周期性、症状减轻

在曾有本病流行的地区(场),该病在猪群中每次发生后流行期逐渐延长,PEDV在猪群中反复循环有时甚至在某些猪群中的流行期长达4个月~5个月之久,但残余的特异性免疫力会使发病猪群症状逐渐减轻。

1.6发病率高、死亡率依猪群不同而异

哺乳仔猪群发病后死亡率可高达90%~100%;断奶后仔猪、肥育猪发病后通过有效治疗能明显提高成活。

1.7当前多有其它病原参与致病

笔者在上世纪90年代临床中所经历的PED,只要在饮水中加入口服补液盐保证病猪不严重脱水,一般经5天~7天即可病愈,并不多见有并发感染。近来我们发现有的猪群,在发生PED后,经常有体温升高、呼吸困难、眼睑水肿的患猪出现,进一步调查发现,多是患猪因PED并发或诱发了蓝耳病、猪瘟、水肿病等,从而使病情趋于复杂化,病死率偏高。

1.8PEDV毒株的变异性

PEDV毒株只有一个血清型,尚无迹象表明存在不同的PED血清型。但作为RNA的冠状病毒,在不同猪群环境、免疫压力、药物作用条件下极有可能发生变异。陈建飞等发现不同地区的病毒毒株己出现明显的差异。杨敏等、发现,PEDV的S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不高,发生变异的可能性较大。

2临床及病理剖检变化

主要症状表现为患猪拉喷射状水样粪便、严重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而引起死亡。病猪发病后喜饮冷水,直肠温度在37℃~38.0℃间,呕吐、拉灰绿水样便、严重腹泻者呈喷射状,发病3天~5天后转归死亡或痊愈。病死猪眼球深陷呈严重脱水症状;小肠壁菲薄透明可见其中大量充盈的白色奶样或无色内容物,有时剪开肠管会流出黄绿色或白色卵清样物质;个别猪有肠套叠发生。如有其它病原参与致病,则可见其它病原导致的病变。

3诊断

PED的确诊应包括完整的流行病学诊断、临床及病理学诊断和实验室诊断过程。并需与其它病毒性腹泻(尤其是传染性胃炎)进行鉴别诊断;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不能将该病与传染性胃肠炎区分;其他检测方法包括病毒的分离鉴定、微量血清中和试验、免疫电镜(IEM)、免疫荧光(FAT)等方法,在临床诊断中以直接荧光法(FAT)和ELISA较方便、准确,应用最广泛。

4防治方案

4.1强化生物安全措施

加强消毒灭源工作,防止病原传入在周边地区该病高发季节,应禁止场外粪车及其它可能带入病原的人、车、物进行场区,以避免病原的机械性携入;定期对猪场周边、猪场内通道进行消毒,尤其应注意粪污通道的消毒,消毒时间应确定在清粪后,消毒次数为每天1次~2次。

4.2疫苗免疫

陈建飞等对当前PED疫苗的使用现状及前景进行了综述。王凤等认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制出特别有效的疫苗可以控制PED疾病的发生。当前应用于国内猪群的疫苗以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为主。但至今尚无正式批文的商品化弱毒疫苗应用于该病的防治中。国外正在研究的疫苗有乳酪杆菌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核酸疫苗等。因PEDV的肠嗜性,通过消化道给予疫苗免疫,以此激发肠道黏膜免疫(尤其是sIgA的产生)应是预防该病的最佳途径。

当前国内商品化的灭活疫苗多为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炎二联灭活苗,可在每年10月份后或当周边地区发生疫情时,连续2次以上、间隔15天~30天对种猪群进行TGE、或TGE-PED二联疫苗免疫,按说明后海穴注射可提高特异性免应答水平。

在当前国内尚没有商品化弱毒疫苗应用的情况下,有的猪场采集本场急性发病期患猪的粪便通过消化道进行全群感染,在某种程度上讲提高了猪群的整体特异性免疫力,并明显提高了仔猪群的成活率,减少了经济损失。

4.3治疗

使用混合单抗、高免血清、卵黄抗体等生物制品后被动免疫力高,但此类制剂未商品化,在实际养殖生产中难以找到。在猪群发病后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维持治疗:

4.3.1饮水中加入口服补液盐

保证病猪群有充足的饮用水,将口服补液盐按说明加入饮水中,自由饮用。

4.3.2缓解肠道痉挛

使用阿托品、地芬诺酯、山莨菪碱缓解肠道痉挛。

4.3.4使用具抗病毒作用的药物

可用于治疗PED的药物有鱼腥草、穿心莲等。

4.3.4涩肠止泻

使用鞣酸蛋白、木炭、次硝酸铋等,口服给药。

4.3.5饮水中加入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

在饮水中加入预防量抗生素,如安普霉素、丁胺卡那霉菌、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可有效防止肠道条件致病菌继发感染。

搜猪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明出处,违者必究!

注释:

贺帅:天津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徐国栋:天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请先登录后才能复制内容

注册 登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2 评论

  • 記憶

    記憶

    希望养殖户能够重视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工作,保护好生猪的健康,保障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2021-02-18 10:29

  • 汤冶

    汤冶

    针对猪流行性腹泻,养殖户要加强清洁消毒工作,做好饲养管理,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希望能够通过科学的防治策略,避免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生。

    2019-07-11 07:13

客服 客服 VIP 关灯 顶部

扫描或通过加QQ号3024107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添加好友

周一至周五 10:3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