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首页 > 畜牧养殖 > 不同胎次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2)

不同胎次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2)

农信网 2007-11-18 06:13:41 畜牧养殖 414

不同胎次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2)

2.3胎次与产仔数的关系

由表3可知,两个品种母猪胎次与产仔数的趋势相对接近:l—5胎母猪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随着胎次的增加而逐渐增加,4—5胎时达到高峰(总产仔数大白猪11.62头,长白猪11.49头),6—8胎时开始下降,产活仔数下降得更加明显,但还维持在一个比较合理的头数。长白母猪在7胎时,产活仔数明显下降,大白母猪在9胎时,产活仔数明显下降。总体上看,胎次明显影响母猪的产仔数。从表3数据分析,EZ猪场的大白母猪可比长白母猪多用2个胎次,长白母猪用到6胎、大白母猪用到8胎比较合适,此后应进行淘汰处理。

3讨论

3.1 最佳胎次结构分布

Morrison等(2002)[1]认为最佳的胎次分布为:0胎占19.1%、1胎16.5%、2胎16.9%、3胎14.1%、4胎10.2%、5胎8.2u/o、6胎5.1%、7胎4.9%、8胎以上4.9%。统计2005-2011年本公司EZ猪场各胎次分娩母猪比例发现,1胎17%(对应Morrison 的0胎,后续胎次对应类似)、2胎15%、3胎13 010、4胎11%、5胎10%、6胎10%、7胎8%、8胎6%、8胎以上9%,整体分布比较接近,主要是1—4胎母猪的比例稍低,5胎以后母猪比例偏高,尤其是8胎及以后的母猪比例接近10%,比Morrison推荐的5%多近1倍,详见图1。各猪场的胎次结构分布不是一成不变的,核心场与商品场的胎次结构就应该存在差异。品种、营养和环境都会影响胎次的分布。

3.2合理的淘汰年龄

Dijkhuizen等(1989)[2]使用母猪更新模型分析,如果年淘汰率为50%,性成熟前的淘汰所损失的费用占猪场收入的16%。通过不同模型分析得出,如果母猪在第8胎或第9胎前被淘汰,经济收益很少。如果淘汰时母猪平均胎次较低,适当提高利用年限可获得较好的收益。对于EZ猪场,长白母猪6胎以后淘汰是比较合理的,但大白母猪则在8胎以后淘汰相对合理。由此可见在同一个猪场内部,不同品种的母猪,淘汰的胎次是不尽相同的。

3.3加强头胎母猪妊娠后期到再配种的管理

由表1和表2可看出,2胎母猪的受胎率与分娩率相对l胎的要低一些,从理论上分析2胎母猪的繁殖成绩应该优于1胎母猪,仔细查找前几年的原因,可能与1胎母猪在妊娠后期的饲养管理、产房内的饲养管理、断奶至配种的饲养管理和配种后1个月内饲养管理等环节有较大关系。从2011年以来,加强上述环节的饲养管理,第2胎次母猪繁殖成绩有了明显改善。

4结论

通过对2005-2011年7年25000多条的配种分娩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胎次(1—10胎)对母猪的受胎率和配种分娩率影响不大;但胎次明显影响母猪的产仔数,为保证高产仔性能,本猪场长白母猪以6胎后、大白母猪以8胎后淘汰为宜。

请先登录后才能复制内容

注册 登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2 评论

  • 【小fn 汤】

    【小fn 汤】

    @幻西很有意义的研究,对于提高母猪的繁殖效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16-02-22 05:15

  • 幻西

    幻西

    这篇文章提供了有益的信息,让人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012-01-05 05:44

客服 客服 VIP 关灯 顶部

扫描或通过加QQ号3024107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添加好友

周一至周五 10:3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