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首页 > 害虫图谱 > 鳞翅目害虫 > 条螟(螟蛾科)

条螟(螟蛾科)

农信网 2014-09-25 13:01:32 鳞翅目害虫 592

条螟图片,条螟长怎么样?条螟怎么防治,条螟用什么药最有效?条螟的危害是什么,有什么症状?条螟的发生因素有哪些,什么时候发生?以下耕种帮种植网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条螟(螟蛾科)

一、中文名称:条螟

二、别名:甘蔗条螟、条螟、高粱钻心虫、蛀心虫、高粱条螟

三、学名:Chilosacchariphagus Bojer

四、分部地区:我国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等省。

五、危害作物:高粱、玉米、甘蔗、粟、麻等。

六、危害方式:咀嚼式口器

七、危害症状:以幼虫蛀害高粱茎秆,受害茎秆遇风易折倒影响产量和品质。

条螟(螟蛾科)

八、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10—14mm,翅展24—34mm,雄蛾浅灰黄色。头、胸背面浅黄色,下唇须向前方突出,长。复眼暗黑色。前翅灰黄色,中央具1小黑点,外缘略呈一直线,内具7个小黑点,翅面具黑褐色纵线20多条;后翅色浅。雌蛾近白色。腹部、足黄白色。条螟前翅上纵纹较深,前翅外缘顶角、臀角较宜,体型稍大,别于粟灰螟。卵扁平椭圆形,表面具龟甲状纹,大小1.50.9(mm),常排列成“人”字形双行重叠状卵块,别于玉米螟和粟灰螟。

2、卵块由数粒或几十粒卵组成,初乳白色,后变深黄色。

3、末龄幼虫体长20—30mm,初乳白色,上生淡红褐色斑连成条纹,后变为淡黄色。该虫分夏型和冬型。前者腹部各节背面具4个黑褐色斑点,上具刚毛,排列成正方形,前2个斑椭圆形,后2个近长方形。冬型幼虫子越冬前脱皮1次,脱皮后其黑褐斑点消失,体背出现紫褐色纵线4条,腹面纯白色。

4、蛹红褐至黑褐色,腹末端具2个突起,每个突起上具2刺。该蛹尾部较钝,别于玉米螟。

条螟(螟蛾科)

九、发生规律:

辽宁南部、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北部年生2代,江西4代,广东、台湾4—5代,均以末龄幼虫在高粱、玉米或甘蔗秸秆中越冬,个别在玉米穗轴中越冬。北方越冬幼虫于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蛹期10—15天,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安徽淮北越冬幼虫于5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进入化蛹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江西4月下旬羽化、广东汕头3月中旬至4月下旬羽化。成虫喜在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寄主近地面处茎叶背面,喜欢把卵产在叶背基部至中部,个别产在正面或茎秆上,每雌产卵24—459粒,一般200—250粒,卵期5—7天,河北至安徽淮北一代卵全产在春高梁、玉米心叶上,第一代幼虫于6月中、下旬出现并为害心叶。第一代成虫7月下旬至8月上旬盛发,8月中旬进入二代卵盛期,二代幼虫于8月中下旬为害夏玉米和夏高梁的穗部,有的留在茎秆内越冬。成虫昼伏夜出,有一定趋光性,羽化后2—3天交尾产卵,初孵幼虫活泼灵敏,爬行快,喜群集于心叶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待心叶伸出时可见网状小斑或很多不规则小孔,但不是排孔,幼虫在心叶内发育至3龄,不等寄主抽雄或抽穗,便从节的中间叶鞘蛀入茎秆,别于玉米螟。遇风时受害处呈刀割般折断。受害茎秆里同一孔道内常有数条幼虫,该虫龄数差别较大,少的仅4龄,多的9龄,一般多为6—7龄。生产上遇有越冬幼虫基数大,越冬死亡率低,春雨多,湿度大时,第一代发生重。天敌主要有赤眼蜂、黑卵蜂、绒茧蜂、稻螟瘦姬蜂等。田间玉米螟赤眼蜂对2代卵的寄生率很高。

条螟(螟蛾科)

十、防治方法:

1、及时处理秸秆,结合不同用途对秸秆进行粉碎、烧、沤、铡、泥封等,彻底处理越冬寄主,以减少虫源。

2、在春播高粱或玉米心叶期,防治第一代条螟时,用1%1605颗粒剂,用量每株1g。也可用50%1605乳油500ml加适量水与25kg过筛煤渣颗粒拌匀制成颗粒剂,用量每株28。

3、甘蔗田可喷洒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高粱对敌百虫、敌敌畏等杀虫剂十分敏感,生产上不宜使用,以免产生药害。

4、应用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

高粱对敌百虫、敌敌畏、辛硫磷、磷胺、杀螟丹、混灭威等农药敏感,易产生药害,生产上应特别注意。

以上就是耕种帮种植网对条螟的介绍及防治方法,如您有更好的见解请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

请先登录后才能复制内容

注册 登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1 评论

  • 永远丶不会放过你➹

    永远丶不会放过你➹

    很遗憾我无法为您创建有关螟蛾科评论。

    2017-12-04 04:43

客服 客服 VIP 关灯 顶部

扫描或通过加QQ号3024107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添加好友

周一至周五 10:3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