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首页 > 农业种植技术 > 稻菜连作模式效果好

稻菜连作模式效果好

农信网 2023-01-24 05:13:02 农业种植技术 844

稻菜连作模式效果好

稻菜连作模式效果好

荣县属丘陵地貌,现有耕地79.1万亩,其中田49.5万亩,农业生产自然条件较好,气候温和,有利于蔬菜四季种植,是省农业厅命名的第一批优质蔬菜基地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荣县针对水稻主产区水田多的特点,利用水稻收获后至翌年4月近7个多月的闲田时段,按照迟中稻——早春菜棚栽和常规中稻——秋冬菜两种模式,实施水旱轮作,增种秋冬蔬菜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十年的努力,蔬菜亩产值从1000-2000元提高到4000-5000元。2003年稻田大棚菜3.8万亩,产菜7.75万吨。蔬菜重点镇鼎新镇,2003年蔬菜面积达到20692亩,其中稻菜连作17000亩(大棚占90%以上),实现蔬菜总产4.5万吨,产值3500万元,户平种菜收入5064元,人平收入1423元。该镇西堰村农民已靠种植蔬菜增收致富,电话普及率达90%,真正过上了小康生活。全镇6个蔬菜基地村无一例外出打工人员。

一、稻菜连作模式

根据蔬菜的采收期长短,布局水稻茬口。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

(一)迟中稻─早春菜棚栽模式。这是全县稻菜连作的主要模式。为保证蔬菜的采收期,增加蔬菜生产效益,安排迟栽中稻。水稻4月上中旬育秧5月底移栽,蔬菜收获后移栽水稻,水稻亩产450公斤以上。蔬菜以蕃茄和茄子为主。蕃茄亩产4000公斤以上,亩产值4000-5000元,亩投入1000元,亩纯收入3000-4000元;茄子亩产3500公斤,亩产值4000元,亩纯收入2500-3000元。

(二)常规中稻─秋冬菜模式。这种模式占稻菜连作的30%左右。水稻3月上旬育秧4月中下旬移栽,水稻亩产500公斤左右。本模式安排在土壤沙性、排水良好的两季田,以秋冬大棚茄果类和瓜类及叶菜类为主,蔬菜采收期相对较短,蔬菜产值在2000-3000元;蔬菜一般在3月底完全收获,不影响水稻正常栽插。

二、稻菜连作推广的基本作法

(一)推广棚栽蔬菜适用技术。棚栽蔬菜比常规露地蔬菜技术要求高,为了给蔬菜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重点进行两改:改低棚为高棚,增加蔬菜生长空间;改厚膜为薄膜,增强大棚透光性。同时针对5-8个主栽品种研究制订系统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使菜民种植一亩成功一亩,不断激发他们种植蔬菜的热情和积极性。采取的主要手段是技术培训和示范引导,使菜农准确掌握适用技术细节和方法。

(二)茬口合理种植规范。根据蔬菜采收期长短来配搭水稻品种。常规中稻采取旱育秧早播,蔬菜收获后及时插秧既不影响水稻产量,又能提早水稻收获期,为采期较长的秋冬蔬菜早栽做好准备。迟栽中稻由于前作蔬菜采收期较长,安排生育期短的品种,采取水育秧,最迟6月10日前移栽。水稻播收期与蔬菜播收期科学合理的有机衔接,确定适当的“两秧”(稻、菜)播期,制定相应的种植技术规范,从而实现稻菜最佳生产效益。目前,已制定了十大稻菜种植技术规范标准。

(三)更新换代蔬菜品种。蔬菜品种更新换代快,新品种推广速度是蔬菜生产发展的直接生产力。每年荣县都通过各种渠道,引进试验蔬菜品种10-40个,筛劣选优。大棚菜已由单一的蕃茄、茄子发展到4大类近20个品种,其成套生产技术日趋完善。

三、稻菜连作的好处

一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复种指数,稳定了粮食生产,增加了农民收入,生产效益显著。

二是水旱轮作,改善土壤的通透性,提高地力,减少蔬菜病虫害发生,利于水稻生长,稻谷品质得到提高。

三是水田自然的高地下水位能充分满足蔬菜高需水的生理要求,这是旱地大棚菜无法比的优势。

四是充分利用空闲劳力,实现劳力资本转化。

五是带动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稻─棚栽菜一次投入相对较大,客观上带动了优质高效新品种的推广,其生产模式促进了水厢蕃茄、固定厢沟双免耕、秸秆快速腐熟还田等新技术的推广。

稻菜连作模式效果好

请先登录后才能复制内容

注册 登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暂无评论,欢迎沙发
客服 客服 VIP 关灯 顶部

扫描或通过加QQ号3024107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添加好友

周一至周五 10:3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