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首页 > 综合内容 > 夏秋季高发:胡蜂蜇伤急救规范即将实施

夏秋季高发:胡蜂蜇伤急救规范即将实施

农信网 2024-02-15 08:13:52 综合内容 555

夏秋季高发:胡蜂蜇伤急救规范即将实施

根据最新规定,为了应对夏秋季胡蜂蜇伤高发的情况,相关部门制定了胡蜂蜇伤急救规范,并于10月6日起开始实施。这项标准旨在规范胡蜂蜇伤的急救程序,包括现场处理、送医救治等方面,以提高胡蜂蜇伤的急救效率和准确性,降低因此引发的意外事故。规范中明确了蜇伤后的紧急处理方法,以及医院救治的流程和标准化操作。此举旨在加强对胡蜂蜇伤急救知识的普及和应用,提高民众自救能力和减少不必要的伤害,帮助应对意外情况,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每年夏秋季是胡蜂蜇伤高发季节,处理不及时或者未及时就医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孙钰文等在近期发表的秦巴山区714例胡蜂蜇伤流行特征及临床分析一文统计胡蜂蜇伤病死率达4.48%,大多在第1天死亡。胡蜂蜇伤呈明显的季节分布,高峰为8-10月。

图源:孙钰文等,秦巴山区714例胡蜂蜇伤流行特征及临床分析,《内科急危重症杂志》03期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于9月6日发布了胡蜂蜇伤早期处置规范,规定了胡蜂蜇伤的术语和定义、临床表现、病情评估与诊断、早期规范处理、早期规范化转诊及局部伤口处理。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务人员对胡蜂蜇伤伤员的早期处置(含现场处置 )。该标准于10月6日起正式实施。现将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定义/术语

胡蜂

是膜翅目昆虫细腰亚目中胡蜂总科的统称,胡蜂科,是此亚目内除蜜蜂类及蚂蚁类之外的能蜇刺的昆虫。分布广泛、种类繁多、飞翔迅速,常用浸软的似纸浆般的木浆造巢,食取动物性或植物性食物。黄蜂体大身长毒性也大,雌蜂身上有一根有力的长蜇针,在遇到攻击或不友善干扰时,会群起攻击,可以致人出现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

(注:配图选自网络,非本标准内容)

胡蜂蜇伤中毒:胡蜂的尾针刺破人的皮肤后,能释放毒素,毒液侵入人体引起的中毒,其实质为生物毒素中毒。被其蜇伤后可发生过敏反应及直接毒性作用致病,前者与中毒剂量无关,后者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损害。

过敏反应

一种急性的、全身性的、严重到甚至危及生命的变态反应,是在患者以前被某种变应原致敏后再次接触同一变应原时发生的。当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肥大细胞及嗜碱粒细胞表面的相应特异性IgE抗体结合,触发这些细胞快速脱颗粒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引起急性迅猛的血管舒张、通透性增加,内脏和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严重时引起呼吸道痉挛,甚至窒息直至呼吸衰竭而死亡。

横纹肌溶解症

一系列影响横纹肌细胞膜、膜通道及其能量供应的多种遗传性或获得性疾病导致的横纹肌损伤,细胞膜完整性改变,细胞内容物(如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小分子物质等)漏出,多伴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及代谢紊乱。

血管内溶血

红细胞在血管内破坏的称血管内溶血,血管内溶血是指红细胞受损伤较重,直接在血循环中破裂,红细胞的内容(血红蛋白)被释放入血浆,血浆内游离血红蛋白增多而引起的一系列变化。血管内溶血多比较严重,常有全身症状,如寒战、发热、腰背酸痛、血红蛋白血症和血红蛋白尿。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MODS机体在遭受严重创伤、休克、感染及外科大手术等急性疾病过程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序贯发生功能障碍,以至不能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临床综合征。

处置总则:

1.通过对胡蜂蜇伤临床表现的描述,确定胡蜂蜇伤的分期及严重程度的分级。

2.以急诊医学的角度从病情的评估开始,流程化的早期规范处置,包括评估的顺序、处置的顺序和方法、局部伤口处理和早期规范化转诊。

临床表现

1.全身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为蜂蜇伤后最常见,最早出现甚至是最常见的致死原因。根据过敏反应的症状可划分为4个等级(见表1),需根据不同的等级选择相应的急救及治疗措施。

2.局部反应

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瘙痒,蜂刺部位可发生中心性坏死、化脓,可持续数天,邻近气道及面部的蜂蜇伤伤口更容易导致气道狭窄;蜇伤眼部可能导致眼部红肿、畏光流泪、视物下降、弥漫性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及继发青光眼,甚至是白内障、眼球萎缩等并发症。

3.系统性器官损害

神经系统:头晕、头痛、谵妄等表现,可诱发脑炎,脑血管意外等。

呼吸系统:表现为气促、喘息、呼吸困难等。可诱发呼吸衰竭等。

循环系统:可出现心悸、胸闷、胸痛等症状,且可能因过敏反应导致冠脉痉挛、低血压休克导致冠脉灌注不足,可诱发心律失常等。

消化系统:轻者常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可诱发消化道出血。

血液系统:非蜇伤部位的皮下出血点、瘀斑、呕血、便血和血尿等。可诱发凝血功能异常、间接胆红素升高,甚至类白血病反应。

泌尿系统:早期会出现尿液颜色及尿量的改变。一般早期因出现血尿及蛋白尿而表现为尿液颜色的异常,如茶色,酱油样,洗肉水样,可诱发DIC。

横纹肌溶解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也较常见

严重程度分级

轻度:蜇伤皮损数一般小于10处,仅出现局部过敏反应,无器官受累表现;

中度:蜇伤皮损数一般在10-30之间;过敏反应分级1-2级,仅有1个系统器官受累,SOFA评分≥2(见表2);早期出现肉眼酱油色或茶色尿;

重度:蜇伤皮损数一般大于30处,或过敏反应分级3-4级或至少2个系统器官受累,每个系统器官SOFA评分均>/=2。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体征及临床症状,蜂蜇伤诊断不困难,需要与其它昆虫类咬伤相鉴别。夏秋季节户外活动出现不明原因的过敏反应时表现需警惕蜂蜇伤可能,有时不一定会看到蜇人胡蜂。胡蜂蜇伤需与蜜蜂蜇伤鉴别,可根据目击蜇人蜂大小,形态,颜色及蜇伤处有无毒刺残留等综合判断。

早期处置

早期处置原则:处置原则应遵守《胡蜂蜇伤规范化诊治中国专家共识》,病情评估见下方流程图。

急救期处置的“四个两”,见下方流程。

具体急救评估与处理如下:

一、评估

迅速评估患者气道、呼吸、循环及意识状况,是否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评估有无全身过敏反应表现及分级

评估有无脏器受累表现,如尿量尿色改变

获取详细病史包括既往过敏史、特殊病史、服用药物及蜂蜇伤后第一时间诊治情况如早期是否使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静脉输液等

二、早期规范处置

早期的定义:蜇伤后24小时内为早期,越早处置越好,尤其是6小时内,又称“黄金6h”。

早评估和早处理早评估指一经诊断,需要即刻做出评估,蜇伤的皮损总数(间接反应蜇伤的胡蜂数量及毒液量),有无出现全身过敏反应及分级,有无基础疾病及过敏史,是否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是否出现器官功能损害的早期表现如无尿和酱油色尿。应动态评估。

早处理包括伤口的处理,生命体征的评估及心肺复苏,严重过敏反应和休克的早期处理,安全的转诊。

抗休克和抗过敏

胡蜂蜇伤早期容易出现过敏性休克,少数为全身蜇伤剧烈疼痛引起神经源性休克,甚至继发急性冠脉综合征引起心源性休克可能。重点在过敏反应的识别及分级处理。

过敏分级处置方法:

I级过敏反应:可给予口服抗组胺类药物,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其他抗过敏剂,短期留院观察;

II级过敏反应:吸氧,肾上腺素肌肉注射,注射抗组胺类药物,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其他抗过敏剂,留院观察;

III级过敏反应:使患者平卧,适当抬高下肢;吸氧,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肾上腺素皮下或肌肉注射;注射抗组胺类药物;注射糖皮质激素及其他抗过敏剂;建立静脉通道,充分补液;护送至监护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器官功能状况;

IV级过敏反应:立即启动心肺复苏。

肾上腺素

II级以上的过敏反应需要注射肾上腺素。对儿童蜂蜇伤早期应用肾上腺素甚至可避免气管插管。如无效或已出现循环衰竭,应静脉给药。对头面部胡蜂蜇伤、有过敏性疾病史、早期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者常规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素,每日数次,连续3d-5d。注意监测生命体征,及时补充血容量。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可抗炎、抗休克、抗过敏、抗溶血及提高机体应激能力。早期可静脉分层次给予。为便于基层医疗单位应用,每蜇伤一处简单计算甲强龙使用剂量10mg,至少连用3天,注意保护胃粘膜和控制血糖。

注:地塞米松0.75mg相当于强的松5mg相当于甲强龙4mg相当于氢化考的松20mg。

水化和碱化

胡蜂蜇伤后发生过敏反应时,由于全身血管通透性增加,可在10min内致约50%的血管内液体流至血管外,引起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故对于胡蜂蜇伤严重全身过敏反应者,应积极进行液体复苏治疗,适当给予静脉水化,保证组织灌注及尿量增加,有助于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排出。同时,给予碳酸氢钠碱化也有助于防治蜂毒所致横纹肌溶解症及溶血导致的急性肾损伤。

早期规范转诊

若蜇伤部位超过10处以上,6h-24h内即出现溶血或横纹肌溶解表现(酱油样尿),基础疾病较多,建议初步处理后尽快转往能进行高级生命支持和血液净化治疗的医疗单位。转诊前务必做好病情评估和病情交接。

局部伤口处理的技术规范

因胡蜂毒刺蜇伤后无毒腺残留,伤口局部无毒刺可拔,局部首选以清水或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或选择弱酸性液体如食醋等。

选用地塞米松+利多卡因+生理盐水混合后持续外敷于蜇伤处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既可快速减轻局部炎症反应止痛,又不影响对伤口的观察。

冷敷:24h~48h内给予局部冰敷。

疼痛明显者建议静脉使用镇痛药。

正确预防破伤风,酌情选择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整理自:胡蜂蜇伤早期处置规范;文来源: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北京大学创伤医学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北京和平里医院、吉林省通化市中心医院、哈尔滨市第四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市西青医院、丽水市中心医院、北京市顺义区结核病防治中心、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厦门市第五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晋江中医院、深圳大学总医院、晋江市罗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北京市昌平区医院,北京寰球先科医药科学研究院。标准主要起草人:王传林、肖敏、陈庆军、李洪臣、苗冬滨、杨贤义、凌瑞杰、陈萍、殷文武、朱政纲、黄健、白峰、李永武、吕新军、王威、郭志涛、兰频、张中良、唐华民、康新、刘斯、庄天从、王洪波、邢月华、王艳华、刘埕、王博、翟军伟、李明、庄鸿志、张晓萌、张成

关注急诊医学资讯

↓↓↓

◆◆◆ ◆◆

·急诊·医学·资讯·

我的,与10w+读者一起

观医生医事,学医学知识

你们“在看”吗?

请先登录后才能复制内容

注册 登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3 评论

  • じ☆ve巳芣茬

    じ☆ve巳芣茬

    这么重要的急救规范要是能够普及开来就太好了,希望大家都能够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2024-02-15 09:14

  • 阿仟

    阿仟

    听说胡蜂蜇伤可比蜜蜂更疼,希望实施这个急救规范能够让受伤的人得到更好的救治。

    2024-02-15 08:54

  • 羽凌白樱

    羽凌白樱

    这个规范真的太及时了,夏秋季蜂蜇伤真的太常见了,希望这能够提高救治效率。

    2024-02-15 08:34

客服 客服 VIP 关灯 顶部

扫描或通过加QQ号3024107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添加好友

周一至周五 10:3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