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首页 > 综合内容 > 课外地理: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课外地理: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农信网 2024-03-28 07:30:32 综合内容 417

课外地理: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课外地理是学生们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重要标志,它反映了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二十四节气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节奏,比如春分对春耕、立夏对稻苗的栽培、小满对麦收等等。通过学习二十四节气,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方式,还能深入理解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课外地理对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进行深入学习,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认识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宝贵的农业科学遗产,更是中国人认“时”、用“时”的智慧结晶。那它从何而来?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指导意义?全国各地的用法又有哪些不同?

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最初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确定,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采用的是“定气法”划分,即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定气法”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每个季中有六个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个节气在农历中的时间也是相对固定的,“节气歌”的后四句就反映了这一特点。“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即:上半年节气多集中于六日及二十一日前后,而下半年则多集中于八日及二十三日前后,最多不过相差一两天。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我国农耕特别需要讲农时的原因,在于我国独特的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决定了夏季较热;而东亚季风则决定了冬季严寒和春秋季节冷空气及霜冻频繁,从而形成了我国夏季虽热量丰富而全年无霜期却反而偏短的特殊农业气候条件。以春播为例,如果播早了,幼苗会受到春霜冻害;播晚了,作物到秋天还没有成熟就受到秋霜冻害,所以农谚才有“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即如播种不合农时,甚至会连收成都没了的说法。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节气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比如立春,气候学上,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 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它与黄河中下游立春含义不符,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岭南地区。虽不尽对应全国各地,但可作为四季气候变迁的参考意义。

附二十四节气与地球公转位置图:

本图来自中国天气

请先登录后才能复制内容

注册 登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1 评论

  • 拥鲍

    拥鲍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深深影响了中国农业生产。这门课真很有意思让我对农业生产有了不样认识。

    2024-04-03 16:14

客服 客服 VIP 关灯 顶部

扫描或通过加QQ号3024107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添加好友

周一至周五 10:3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