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首页 > 综合内容 > 农耕与哲思:探寻二十四节气的农业文化意义

农耕与哲思:探寻二十四节气的农业文化意义

农信网 2024-03-19 17:59:34 综合内容 140

农耕与哲思:探寻二十四节气的农业文化意义

农业文化二十四节气:从农耕哲思 中国的农业文化源远流长,而二十四节气则是中国古老而深刻的农耕传统之一。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在观测太阳、月亮和星辰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套时间划分体系,标志着中国人对天文气象的精妙认知。这个体系不仅帮助农民掌握农时,实践农耕生活,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和哲学思想。在二十四节气的基础上,中国人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农业文化,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庆习俗和文化传统。同时,二十四节气也渗透进中国人的哲学思索,激发了对自然和宇宙的思考,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也深深烙印在二十四节气中。因此,二十四节气既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产物,也是中国人对自然、生命和时间哲思的结晶。

【广振按】要感受真正的四季变换,节气变迁,必须得到黄河流域,确切来说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因为二十四节气,就起源于黄河。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这个已经被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奇存在。

1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中国四季最分明的地区,在黄河流域。春风浩荡,万条垂下绿丝绦;夏日炎炎,王孙公子把扇摇;秋高气爽,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冬雪皑皑,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是一种天地万物的节奏,像一首歌,也像一首诗,张弛有度,快慢有节。农作物也在这种节奏之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随之而来的农人,也跟着春耕,夏锄,秋收,冬亦藏。

食物的味道也随着节奏变化,春酸,夏苦,秋咸,冬甜。农人的心情,同样变得春酸,夏苦,秋咸,冬甜了起来。

于是,我们的哲学,也学会了在苦难中隐忍,苦尽之后,总会有甘来。付出之后,等待收获;劳累之后,懂得休息。一张一弛之间,文明绵绵不绝地走了五千年!

离开了四季的变迁,失去了大自然的节奏,人也会跟着,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彻底没了节奏。

四季给予我们的,已经足够多了。而要在四季之下,再分出二十四个节气来,到达这份精准度,也只有黄河流域有这样的条件。

在考古学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节气观测点,在黄河中游的陶寺遗址,距今约4300年。根据考古学家的多年研究,目前已基本确认是“尧”的都城。在这里,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座大型的古代观象台遗址,根据遗址复原后,就是下图的样子。

陶寺观象台遗址复原

这是一座观测太阳升起方位的建筑。

不同的节气,太阳升起的方位会在南北方向移动变化。夏至升起方向最靠北,冬至升起方向最靠南,今天的天文学告诉我们,这是地球和太原黄赤交角变化的原因。4300年的古人不知道,但他们观察到了这种变化。

于是,根据观察修筑观象台,每到一个节气,太阳初升时,第一缕阳光会透过某两根立柱间的缝隙射过来,笔者曾亲自在此观察过,那真是激动人心的时刻。再过十五天左右,太阳光会从透过下一个缝隙。于是,我们的365天,被切成了24份,比原来的四季,精准了整整6倍。再后来,把每个节气又分出三个候,形成72候,精准了18倍。这是“科技”的伟大进步。

切成72份,有什么用呢?

2

廿四节气,最早是用来指导农事的

回答上面的问题:用来指导农事的。

农耕,是一个漫长的时间煎熬,又是一个需要精准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春天下种,到秋天收获,至少需要耗费掉大半年的时间。这么漫长的时间,超越了人类大脑的记忆力。而在这个复杂的工程里,任何一环出问题,最后的结果就可能是颗粒无收!

比如春季该播种了,你晚了半个月,接下来等待你的就是一整年的噩梦:别人开花你发芽,别人结果你开花,别人该收的时候你正在结果。你说不急?随之而来的一场冰霜,让你大半年的辛苦付之东流……

比如秋收。到时间了,没日没夜地干,能动用的劳动力全部动起来,那阵势,就跟抢劫似的。没错,一点耽搁不得。如果你是个慢性子,认为那毕竟是庄稼,又不是狼,狗,兔子,还能跑了不成?慢慢来嘛!那依然可能会颗粒无收。因为成群结队的准备过冬的鸟,兽,田鼠,会帮你收走。

所以,时间观念很重要。

但这种时间的变化,天地物候的变化,绝非个人能够掌握,于是,便在陶寺遗址,作为一项“国家重点项目”展开了。那是当年的高科技!

于是掌握了这套“高科技”的黄河流域,可以迅速发展起来发达的农业文明,并且衍生出伟大的诗歌、绘画,哲学,构建起整个中华文明的大格局出来。

而没有及时掌握“二十四节气”的长江流域,岭南地区,虽然天然条件更好:温度高,水源充足,一年可以两熟、三熟,但依然在这次文明变革中落了后了。

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二十四节气的发明对于农耕文明而言,大略相当于蒸汽机对工业革命的作用。

3

二十四节气还有用吗?

放今天,有人得问:我现在不种地了,二十四节气还有用吗?

还有人会问:我是个农民,但现在的天文学远比二十四节气发达多了,我以更加精准的科学气象报告指导农业生产,效率更高,失误更小,二十四节气该丢弃了吧?

从这个角度看,确实没啥用了!

但有个抛不开的问题是:整个中华文明是环环相扣,精神相通,融为一体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体的;我们的诗歌、绘画、音乐、哲学、美学是一体的。所有的东西,都是精神相通的。

基于农业劳作,衍生出了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政治、文化、天地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中国过去的知识分子,动不动也都是琴棋书画医卜星象样样精通,顺便还要做个官,混混政治圈。中国过去目不识丁的普通人,大多数也是能歌善舞,心中自有仁义礼智信道德底线的。

就搁在今天,但凡研究或喜爱中华文化的,画画的人,书法不一定好,但却差不到哪儿去;书法家,文史不一定精,但大略是通的;连说相声逗大家乐的郭德纲,剖开一看,那也得满腹经纶。

单拿出一项来研究,固然也不是不可能,但总归是有一种“买椟还珠”,暴殄天物,失却了真精神的浪费感。

说回二十四节气,这个农耕文明起步阶段的伟大发明,衍生出的一切,同样叹为观止。

搞明白二十四节气和农业的关系,你会更懂《诗经·七月》里那种农田劳作的快乐;更懂白居易《观刈麦》里,农人急赶着抢收的动静;更能把握住陶渊明缔造的“桃花源”里的幸福祥和;还有王维和孟浩然的田园乐趣。

而其实,二十四节气,本身就是一首诗。大家熟知的《二十四节气歌》,不多说!七十二候之下,每一候的词都典雅动人:东风解冻、桃始华、萍始生、腐草为萤、鸿雁来宾……每一句都蕴含无限诗情哲意。

以二十四节气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各类谚语,朗朗上口,除了指导农事,还在指导人生。

甚至有些节气,干脆已经成了节日,要举行重要的仪式,最重要的,给吃货们带来无穷的味蕾刺激。比如:清明,大家要去扫墓祭祖;冬至,大家都要吃饺子;立秋,要吃红烧肉,贴秋膘;立春,要吃素合菜……提起这些就想流口水。

以及哲学、养生。仔细盘算起来,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受二十四节气的影响。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文章开头已经说了的,给我们的生命赋予一种节奏感。

现在的天文科学里,所没有的节奏感、诗意、哲学,活色生香的生活方式。在古代的科学——二十四节气里都有,这一切让我们的科学变得温情,立体,多维,生命力绵绵不绝!

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股精气神!

文章| 蓉我说

请先登录后才能复制内容

注册 登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3 评论

  • 爱喝AD的林妹妹

    爱喝AD的林妹妹

    农耕与哲思相结合,让人对二十四节气的农业文化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真是一场精神的盛宴!

    2024-03-31 17:59

  • 南美鹰

    南美鹰

    这个话题太有意思了!从二十四节气可以看到古代农民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智慧安排。

    2024-03-27 17:59

  • 敬亭语松

    敬亭语松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耕生活的节奏,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深入探寻,能够领略到丰富的农业文化内涵。

    2024-03-23 17:59

客服 客服 VIP 关灯 顶部

扫描或通过加QQ号3024107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添加好友

周一至周五 10:3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