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首页 > 综合内容 > 深入探究:虾养殖池塘中藻类和虫类生态的实践分享

深入探究:虾养殖池塘中藻类和虫类生态的实践分享

农信网 2024-06-09 20:33:33 综合内容 309

深入探究:虾养殖池塘中藻类和虫类生态的实践分享

前言

我国对虾养殖面积约为24hm2,占世界对虾养殖面积的12%左右,对虾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养殖品种之一。该试验采取生物水质调控技术,从"藻相"和"虫相"入手,通过接种老水,使对虾养殖池塘中的单胞藻、轮虫、桡足类、虾苗形成稳定食物链,保持水质指标稳定,实现高产高效的养殖模式。

一、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方法

试验在广东省湛江市广垦水产阳江良种繁育中心进行,养殖面积8hm²,30 口高位池塘.单塘面积2668m²。

养殖试验池为正方形,中间低周围高:

分为a,b,c3个组.a组9个池,编号为Al—A9

b组12个塘,池塘编号,b10、bI—b10、c1

c组9个塘,塘编号c2—c10

养殖场水源分为海水和淡水,海水经过沙井过滤,淡水源分为地下深井水和地表淡水,在配水池内经过混合,经进水渠给各塘加水 。

1.2水质监测与调控

1.2.1水质、理化指标监测与调控检测指标包括:盐度、透明度、溶解氧、氨氮和亚硝酸盐

1.2.2单胞藻的定性监测与调控浮游植物的监测从接种藻水开始,每两天对a1、b1、B4、b5、b7、 b10、c10七口糖进行浮游植物的定性监测,其余23口虾塘每星期作一次定性监测。

浮游植物的人工谓控:在养殖过程中,如监测 池塘“藻相”不好,或将要“倒藻"’时用工用水泵抽调引种,保持单胞藻优势种为卵囊藻和硅藻 。

1.2.3轮虫

桡足类的监测与调控浮游动物的监测从接种藻水幵始,毎两天对al、bI .b4、b5、b7、b10、c10七口塘进行轮虫和桡足类的定量监测,定量方法为毎口塘上下风头各用浮游动物网过滤5L(用浮游生物网在塘20cm以下的水层来回各捞1m间距)池塘养殖水固定后取样在显微镜上观察,其余池塘毎星期作一次普查监測,监測结果用多度法表示。

浮游动物的人工调控:主要是通过水泵用200目、80目的过滤网,捆滤或抽调轮虫和桡足类,控制轮虫和桡足类密度,并保持两者适当的比例。

二、结果

2.1水质理化指标监测结果

水质理化指标监测结果(详见表1),a1等七个塘的监测,平均水温25.7℃,最高温度32℃,最低温度17.5℃ .

平均ph值最高9.32、最低7.20;

平均DO 6.7 mg/I,最高5.6 mg/I,最低l.4 mp/I,;

平均透明度44cm,最高125cm,最低20cm;

平均NH/-N为0.81mg/I,最高2.75 mg/I,最低0:平均NH/-N为2.88 mg/l.最高8.76 mg/l,最低0

2.2水生浮游生物监测结果

2.2.1单胞藻监测结果在整个养殖期间对aI等七个塘的监测,定性分析.其中的浮游植物隶属7个门,14个目,39个属。

包括蓝藻类2目6属,占 总属类的15.4% ;

硅藻类4目9属,占总属类的23.1%;

金藻类1目4属,占总属类的10.39 ;

隐藻类1目2属,占总属类的5.1%用藻类2目5属,占总属类的12.8% ;

裸藻类I目2属,占总属类的5.1%;

绿藻类3目11属,占总属类的28.2%;

各养殖池塘中,养殖前期均为绿藻类的卵囊藻.小球藻为优势种;中后期均为硅藻类的圆筛藻.角毛藻为优势藻。

2.2.2轮虫监测结果在整个养殖过程中,轮虫在养殖前期的5d左右达到最高蜂,轮虫密度达到10000个/L,,然后逐渐下降,养殖日龄达到30d左右就几乎没有检测到轮虫了,到了养殖中后期又出现了少量的轮虫。

2.2.3桡足类监测结果,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桡足类在养殖前期的15d左右达到最高峰,密度达到500-700个/L.其种群密度以幼体为主;在养殖中期30-60d时,桡足类密度的密度较低,潍持在100- 300个/桡.其种群数量以成体为主漭殖日龄60-90d,桡足类成体数量低但幼体数量高于成体种群。

三、小结与讨论

该试验采取的生物水质调控技术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加入老水”描施,“老水”是在冬季利用两个高位池提前培养的老水"的主要浮游生物组成是单胞藻(卵囊藻)、轮虫、桡足类在放苗前引老水接种20-30cm,控制池水透明度在35~70cm。

试验结果表明单胞藻引种效果良好,各养殖池塘中,养殖前期均为绿藻类的卵囊藻.小球藻为优势种;中后期均为硅藻类的固筛藻、角毛藻为优势藻。轮虫在养殖前期的5d左右达到最高峰,轮虫密度达到10 000个/L左右,忽后逐渐下降。桡足类在养殖前期的15d左右能达到最高峰,密度达到500~700个/L.其种群密度以幼体为主。

通过接种老水,引种到新的池塘环境中,不仅使单胞藻、轮虫、桡足类、虾苗形成食物链,为虾苗生长提供生物饵料营养,重要的是增加池塘“新水 环境的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持水质理化指标稳定,尤其是溶解氛和ph值的稳定,为虾苗生长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生态环境。

该试验垂点是进行了池塘环境中的“藻相”和 "虫相”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探讨单胞藻、轮虫和桡足类的三者关系同时,对裸甲藻的发生规律以及其对养虾生产的影响也做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裸甲藻几乎不进行光合作用,大量繁殖时池塘处于缺氧状态,对虾摄食减少或基本不摄食,严重抑制对虾的生长。通过定向引种有益单胞藻和桡足类对于控制裸甲藻效果显著。在小型试验研究中发现桡足类的幼体直接摄食裸甲藻,提高水环境桡足类的种群密度,可有效降低裸甲藻的种群密度。另外,在研究中还发现桡足类对水环境的稳定,尤其是保持”藻相”的稳定有积扱的作用。

关于养虾池中”菌相”,目前还没有进行跟踪监测调査,在养殖中后期.如何应用菌.藻,虫三相共生进行生物水质调控技术.保持水环境稳定、提高池塘生产力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来源:水产养殖李爽 丁茂昌 潘玉洲

请先登录后才能复制内容

注册 登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4 评论

  • 千寻若相惜

    千寻若相惜

    @夏天の微笑这种真实的实践分享更能让我们了解虾养殖的复杂性,感谢作者的分享。

    2024-06-09 21:14

  • 夏天の微笑

    夏天の微笑

    希望作者能分享更多关于虾养殖生态的实践经验,对我们这些新手来说非常有帮助。

    2024-06-09 21:04

  • 引领潮流

    引领潮流

    @孤帆云破月很期待深入了解池塘生态平衡是如何维持的,这对于虾养殖的成功非常重要。

    2024-06-09 20:54

  • 孤帆云破月

    孤帆云破月

    这篇分享太有必要了,对虾养殖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经验和知识。

    2024-06-09 20:43

客服 客服 VIP 关灯 顶部

扫描或通过加QQ号3024107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添加好友

周一至周五 10:30-20:30